我国抽蓄建设迎来跨越式发展。随着抽蓄范围不断扩大、建设条件更趋复杂多变,工程技术将面临更多困难,工程技术和建设管理创新发展更具紧迫性和挑战性。
“2021年,《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发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抽水蓄能(简称“抽蓄”)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抽蓄工程建设技术在各种挑战中不断突破”“我国抽蓄实现了从学习借鉴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如今,建设企业不断探索抽蓄工程建设新技术”……这是记者在3月22日中国电建集团和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共同举办的“‘双碳’目标下新能源与抽水蓄能科技论坛”上多次听到的声音。
(资料图)
业内专家一致认为,在碳达峰碳中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背景下,我国抽蓄建设迎来跨越式发展。随着抽蓄范围不断扩大、建设条件更趋复杂多变,工程技术将面临更多困难,工程技术和建设管理创新发展更具紧迫性和挑战性。
抽蓄技术逐渐精细化
随着机组设计和施工装备制造的进步,以及国内抽蓄电站建设快速发展,高水头、大容量、软弱破碎地质条件的抽蓄电站增多,尤其给水道系统的设计带来一系列新挑战。经过多年实践,设计施工企业在结构设计技术、水力学计算、分析能力、新材料应用、复杂体型建筑物设计等方面均取得一批创新成果。
“针对不同工程地质条件和特殊问题,我们形成了一套精细定制化筑坝成库技术。”中国电建首席技术专家冯树荣介绍,针对水库水位涨落频繁、耐久性要求高、运行条件恶劣的特点,通过发明改性沥青配合比设计方法,创新提出沥青和钢筋混凝土面板防渗耐久定量设计技术,解决了极端最高气温43摄氏度高温流淌、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5摄氏度低温抗冻断问题,并先后在宝泉、呼蓄、西龙池等工程上成功应用。
抽蓄上水库一般位于高山之巅,地形零乱,地下水位较低,岩体透水性强,地质条件复杂多样,防渗问题突出。“经研究实践,我们形成了复杂多样化库盆防渗技术。目前,已建抽蓄中有18项工程上水库为全库盆防渗。”冯树荣表示,“此外,我们还创新提出土石坝坝身泄洪成套技术,在桐柏抽蓄实现70米级高面板堆石坝坝身泄洪,技术为世界之最。”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未来抽蓄工程技术需要重点攻关超高水头、大容量可逆式机组设计制造国产化,提升励磁、调速器、变频装置、成套开关设备等辅机设备国产化水平。另外,还需要研究海水抽蓄机组稳定运行技术、海水腐蚀与防护技术等。“我们正在研究水气耦合抽蓄电站,目前已开展理论研究、概念设计。研究显示,水气耦合抽蓄电站启动时间短,能量转换效率高,建议进行示范工程建设。”冯树荣说。
智能规划实现抽蓄自动选点
如今,我国抽蓄电站选址涵盖平原、丘陵和高山峡谷,地质条件复杂多样促使我国抽蓄建设技术不断提档升级。抽蓄电站水头从200米发展到700米,转速从250rpm发展到500rpm,未来将向高水头、高转速、大容量发展。在业内人士看来,为适应抽蓄业务高速度和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推行抽蓄电站勘测设计向智能化转变。
“为解决人工选点工作量大、易漏选、效率低的问题,我们将抽蓄规划选点工程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算法深度融合,创新研发选点成套技术,开发了智慧选点系统,如今已成功应用于湖南、湖北等十余个省区抽蓄规划。”冯树荣介绍,“实现抽蓄自动选点技术突破后,普查范围更全面,工作效率提升10倍以上。”
记者采访获悉,我国抽蓄智能建造成绩已初现。例如,“文登号”抽蓄电站,硬岩全断面隧道掘进机(TBM)施工技术首次在我国抽蓄电站应用,为行业建设注入新理念,填补施工空白。又如五岳电站数字智慧管理系统,实现数字化设计、智能化建造和数字化移交。
目前,设计施工一体化数字管理系统已应用于多个抽蓄电站并不断改进。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未来抽蓄电站将由工程数字化向工程智能化转变,并实现数字化映射、智慧化决策、精细化管理。
仍需完善相关技术标准
我国抽蓄工程建设技术在各种挑战中不断突破,实现从学习借鉴到自主创新发展的跨越式进步。截至2022年12月底,我国在运抽蓄电站41座,总装机规模达4549万千瓦;在建及核准抽蓄电站80座,装机规模达12143万千瓦。
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洪淇表示:“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建设超过200座抽水蓄能电站;到2025年,抽水蓄能装机容量将达到6200万千瓦以上;到2035年,抽水蓄能装机容量将达到3亿千瓦。”
“抽蓄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技术标准体系。”冯树荣坦言,目前,我国抽蓄现行国家标准11项、行业标准18项、团体标准7项,但仍然面临核心标准总量不足、标准体系存在结构性欠缺、标准生成效率与实际需求不匹配、标准落地机制不够成熟等问题。“随着抽蓄电站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在统筹规划、规范建设、统一运维等方面,技术标准引领需求愈发突出。建议国家尽快协调统一现有标准,扩展完善现行标准,加快标准国际化进程。”
文 | 本报记者 苏南
End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编辑 | 李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