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存款利率持续下降和权益市场调整的背景下,银行理财吸金效应显现。中信证券研报指出,2023 年5 月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2491 只,环比增加1.3%,同比增加9.7%,连续4 个月同比增长。
“目前市场的投资选择不多,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资本市场行情波动较大,商业银行纷纷下调存款利率,保险公司下调保险预定利率,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反倒凸显出银行理财相对更为稳健的产品特性,所以部分资金重新回流到理财市场中。”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冠苕咨询创始人周毅钦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整体来看,居民资产配置结构正在发生转变,金融资产占比不断提升。而在低利率环境下,如何通过多元化资产配置实现财富保值增值,成为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共同面对的课题。
【资料图】
银行理财规模稳定上涨
一边是存款利率持续下调,另一边是权益类市场震荡,银行理财凭借“收益较高、相对稳定”受到投资者青睐。
从理财规模来看,兴业证券固收团队指出,自4月底以来,理财存续规模稳定上涨,同比增速逐步上行。这可能反映出部分资金不仅开始回流至理财市场,且资金的风险偏好也有抬升迹象。
谈到银行理财规模回升的原因,南银理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方面是经历了连续两个季度的规模调整后,在理财产品良好的收益表现和存款利率调降等利好下,理财规模有触底反弹的动力。今年以来,债券市场回暖,带动理财产品净值明显回升,理财业绩表现较好,吸引居民资金流入理财。同时,存款利率调降、股市波动、房地产市场相对低迷的环境下,理财相对稳定的收益表现,也对居民资产配置更具吸引力。
另一方面,中长期看,居民资产配置结构正在发生转变。在“房住不炒”背景下,房地产去投资属性,居民在资产配置上逐步从非金融资产向金融资产转移,为金融市场带来增量资金。而理财在收益性上整体要好于存款和公募债券基金,从而驱动理财市场规模不断增长。
受访人士指出,银行理财规模回升有份额和净值两方面因素。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分析称,经历了“赎回潮”,银行理财的份额也在逐渐恢复,并且权益市场震荡也会使得部分资金流向银行理财。从净值角度,年初以来债市走出一波牛市行情,会提升理财产品的净值表现。
“去年11月以来在债市负反馈下,投资者风险偏好趋于保守,债券资产配置减少,货币市场类资产配置比重提升,相应资产在今年陆续到期后释放出的资金或重新转配到债券。随着信用债市场快速回暖,投资者非理性赎回行为改善,市场信心修复下理财配置信用债的需求持续向好,固收产品扩容带动理财规模上升。”惠誉评级亚太区金融机构评级董事徐雯超补充道。
记者采访了解到,银行理财净值明显回升,除了受益于债市行情外,也有资产端配置策略调整的原因。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指出,银行及理财公司做出了一系列“稳净值”举措,包括提升中低风险的固收类产品发行比例、降低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推出很多混合估值法的理财产品等。
《中国资产管理市场报告2022—2023》显示,债券类资产仍然是银行理财主要增配资产来源,但是规模占比下降4个百分点至64%,而存款及同业存单占比从15%提升至23%,配置变化的原因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理财机构为了迎合零售客户的低风险偏好,逐步压降资产风险,以应对净值化所造成的产品波动加剧;另一方面则是同业存单作为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新工具,规模逐步上升。
居民风险偏好持续修复
尽管银行理财规模有所回升,但居民风险偏好仍在修复中。“整体来看,居民风险偏好仍然偏向于保守和稳健,主要是因为经济复苏基础还不牢固,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股市、楼市也未见回暖迹象。金融机构在投资端方面也投其所好,配置的固收类资产比例较高。”刘银平如是说。
徐雯超亦坦言,理财净值化转型带来的净值波动,特别是经历了去年理财产品净值的大幅回撤,目前投资者在配置策略上仍然趋于保守。此外,目前宏观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是特别牢固,仍然存在行业性、区域性的潜在风险,居民对就业前景、收入情况不是特别乐观,风险偏好保持低位,偏向可以灵活赎回、流动性好、久期短的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也主要以风险等级为一级(低风险)、二级(中低风险)为主且偏好高流动性资产,中高风险理财产品规模延续压降趋势。
“当前,居民风险偏好主要表现为风险偏好整体处于下降态势、对产品的流动性要求增加和客户风险偏好逐步分层,高风险偏好客群整体稳定。”前述受访南银理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需要注意的是,居民风险偏好与资产表现密切相关。普益标准研究员屈颖强调,在2022年两次破净潮的影响下,居民理财向存款方向转移,风险偏好降低。但自2023年4月以来,随着理财产品净值的逐步回升,叠加存款利率的下降,存款转向理财化现象显现,居民风险偏好开始逐步修复。虽然投资者风险偏好逐步修复,一旦再次遭遇跌破净值的现象,“赎回潮”或仍将上演。因此,投资端配置需以稳为主,可配置流动性较强、风险相对较低的资产。
前述南银理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居民端整体低风险、高流动性偏好特征,要求产品要增强适配性,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投资端要立足低波、绝对收益理念,强化对资产走势的预判,强调投资的前瞻性和投资纪律,根据产品期限和客户特点,采取差异化的投资策略,包括及时调整大类资产配置仓位,灵活运用久期、杠杆、骑乘等策略,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提高流动性资产占比,应对产品开放赎回等。同时,根据市场行情,逢低布局,适时增配权益类资产,发行含权类产品,满足部分高风险偏好客群的投资需求。
对此,周毅钦表示,从目前产品结构来看,开放式、短久期型理财产品的市场占比较高,大概占到全市场规模的80%以上。相应地,封闭式、中长久期型理财产品已成为小众、非主流产品,这已经出现了一定的结构性失衡特征,如果一旦有一些驱动性事件,比较容易出现流动性危机,2022年年末的理财负反馈效应即是如此。所以,机构适当推出封闭式、中长久期型理财产品也是从供给侧层面出发,适当改善当前已经失衡的产品结构,这也是出于整个理财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考虑。
黄大智向记者分析,很多投资者仍存在理财产品刚兑、理财短期化的投资习惯,这也加剧了理财资产端长期化与资金端短期化的矛盾。对此,理财公司应加强投资者教育,并在产品层面进行创新。
业内人士认为,在“稳净值”的基础上,布局中长期产品将成为理财公司未来的发力点。“从今年理财公司产品布局情况来看,多家机构侧重布局了中长期限封闭式或开放式产品,引导客户树立长期投资理念。同时,为满足客户流动性产品投资需求,多家管理人也积极推动策略转型,发行布局期限灵活、稳健投资的持有期产品,兼顾客户多方面需求。对于短期类产品,管理人在投资端需要更具前瞻性,尽量减少波动,提升客户体感。”前述南银理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刘银平告诉记者,长期资产的收益更高,资产配置范围也更广,从提升产品收益的角度来看,金融机构更倾向发行中长期理财产品。但是,中长期理财产品流动性较差,封闭期内不允许提前赎回,投资者往往更喜欢购买灵活性较高的中短期产品,这就要求理财公司一方面要加强投资者教育,培养投资者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另一方面也会推出多种期限产品,以供不同投资者选择。
“我们也看到银行有发行期限较长(1年期以上)的产品,也是顺应养老市场的发展,但目前量还不是特别大,投资者需要时间去接受。”徐雯超指出。
具体就资产配置而言,黄大智建议,投资者应根据市场环境调整理财目标,选择与风险偏好一致的资产组合。总体来看,可根据标准普尔配置体系建立资产配置框架,即以“10% 现金等流动性资产、20%保险保障、30%权益增值、40%保本固收”的比例进行配置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