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8月7日晚,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要求,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牵头的三级、二级医院预留至少20%的门诊号源,优先向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辖区常住居民提供上级医院专科门诊预约服务。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在预约转诊、检查、住院床位等方面的作用,并推动不同机构间检查及检验结果互认共享。
大型三甲医院“一号难求”是老百姓看病时经常会遇到的难题。国家卫健委解读上述文件时指出,此次发布的文件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解难题,切实提升群众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获得基本医疗和卫生健康服务的便利度和服务质量。
患者通过基层医疗机构转诊至上级医院,那基层医疗机构的相关诊疗能力能否满足需求?为此,文件要求,县(区)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统筹二、三级医院、县域医共体(医联体、医疗集团)资源等方式,做到每周至少3个工作日有一名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临床专业技术人员在基层医疗机构值守门诊服务,解决群众就诊中的专业问题,促进分级诊疗和基层首诊。在中西部脱贫县的乡镇卫生院可根据实际通过远程诊疗等方式予以实现。
我国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并非一蹴而就。2019年,国家卫健委提出,要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与曾经的县域医共体不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重点是围绕建设责任共同体、管理共同体、服务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形成县域一盘棋、管理一本账、服务一家人。在新冠疫情期间,尤其是2022年末新冠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对新冠重症的转诊和救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4月,国家卫健委发文要求组织开展2022年度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进展监测工作,其中“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占比(%)”就是一项重要指标。
在前期医联体建设的基础上,2023年7月,国家确定在北京、四川自贡等81个城市,包括地级市和直辖市的区启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试点城市将以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为载体,构建城市网格化医疗服务新体系,负责为居民提供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卫生服务。
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前期建设为预留的20%号源奠定了基础。
除了预留号源外,《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还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全面实施高血压、糖尿病两种慢病长期处方服务,为病情稳定的患者开具4-12周的长期处方,并逐步扩大慢性疾病病种覆盖范围。
此外,在无急诊服务且诊疗量较大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工作日门诊延时服务1-3小时,或酌情在节假日、周六周日等增加门诊服务时间,方便社区居民尤其是上班、上学等人群在家门口就近获得基本医疗、慢病配药、家医签约、健康咨询等服务。